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应对极端天气,如何加固能源安全“防护网”? 全球信息
2023-09-14 10:43:0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全球气温持续攀升。

2023年夏季,全球陆地平均气温15.2℃,较历史同期气候平均(14.7℃)偏高0.6℃,为1961年以来气温第三高,中国今年夏季气温也达到历史次高。世界气象组织预计,未来五年内全球温升幅度或突破《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升阈值。


(相关资料图)

受气候变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世界经济论坛指出,未来10年,应对气候变化失败将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应对气候变化、加速能源转型事关全体人类命运,行动已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在每年度夏的用电高峰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电力短缺,如何平衡好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的问题也成为当前一大挑战。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能源中国·安全、绿色与繁荣”对话首期节目,邀请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志轩,围绕“应对极端天气,如何加固能源安全‘防护网’”这一话题,展开对话,探寻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转型之策。

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

增加能源供应挑战

主持人:极端气候是今年的一个关键词。大家能直观感受到,极端天气的出现频率增多、增强。这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吗?极端天气现在对能源供应和安全的挑战有多大?

邹骥:从观测记录来看,在过去几十年中,极端气候事件频率显著上升,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是紧密联系的,比如,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该下雨的地方不下雨,降雨出现时空错配,就形成了干旱。

极端天气事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对公共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的挑战等。比如,一些地方没有按常年的规律去降水,从而导致水量不足,一些水电设施的发电量就下来了。因此,极端气候事件频率越高,对社会经济系统负面影响的烈度也就越大,尤其对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带来的损害就更大。

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风险在短的时空结构内不容易感知,但是放大到几十年、几百年,其带来的损失上升非常明显,而且是不可逆的。如果放任气候变化继续下去,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上升趋势得不到遏制,全球气温将持续上升,造成冰川融化,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将进入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我国能源分布不均

需实现大范围能源优化配置

主持人:今年以来,电力需求的短时尖峰化趋势日益显著,电力保供难度增加,局部区域部分时段出现电力紧张状况。从发电源结构来看,不同区域有哪些特点?能源禀赋和用电需求在各地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各地区之间应如何进行跨省跨区电力调度、余缺互济?

王志轩: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81%的水能资源、86%的风能资源、96%的太阳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全国约2/3的用电量分布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因此,整个中国的能源供应包括电力采用的是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电力资源配置基本格局。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拉动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通过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用足用好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同时发挥中长期和现货市场作用,可实现跨省跨区电力余缺互济,精准错峰,保障了全网电力资源充分调用。

邹骥: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供需差异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这种差异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会。

比如,中国可以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等创新技术,将西部沙漠戈壁中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输送到东部的用能负荷中心,实现多方系统配合,将空间资源发挥利用起来。因此,中国的能源供给必然是多元化、多样化的系统,靠某一种单一形式的能源都不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储能、用电等技术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产生了很多工程示范。

总之,中国当前处于存量上要稳,保供要稳住,然后在增量上循序渐进、先立后破地去推进能源低碳化改革。

主持人:谈到区域差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今年广东多地接连出现高温天气,加上台风影响,全社会用电负荷持续攀升。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对于广东的电力消费供应和低碳转型,您怎么看?

邹骥:广东已经连续十年是我国经济第一大省,近十年来,广东的用电负荷快速上升,南方电网已经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虽然云贵川的水电可以调到南网中来支持广东,但是近些年西南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在极端天气事件的加持下,近两年川渝地区连续出现干旱,水电供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广东的能源供给问题就显得紧迫而复杂。

虽然广东目前可以通过增加煤电供应等传统能源保供思路实现能源保供,但是这与能源转型的长期任务是矛盾的。因此,作为能源需求大省,广东需要比其他地区下更大功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从优化需求、节能节电、不同能源强度的产业选配上做文章。

主持人:其实不仅是广东和川渝,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的情况,当前全国各地的电力供应情况如何?

王志轩:总的来说,2023年上半年,电力系统经受住了多轮高温考验,电力行业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超前谋划,全力以赴保安全、保民生、保重点供电,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从全国总体上来看,绝大部分地区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但受来水偏枯、电煤供应紧张、电煤热值下降等因素叠加影响,西南地区少数省级电网在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通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守牢了民生用电安全底线。

主持人: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需求大幅增长,全国各地电力供应情况如何?社会公众应该如何看待电力的挑战?

邹骥: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等情况,无论是行业内人士还是普通公众都应该回归科学理性、回归市场逻辑,让公众在了解全面事实信息的情况下理性看待电力供应需求问题。另外,要培养公众对用电市场信号的敏感度,比如,建立错峰用电的习惯和意识,配合能源供给侧调节,从而减轻用电负荷。

中国电力行业

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明显

主持人: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把行动留给未来。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超1亿千瓦,占新增装机的77%。在发电侧,各地煤电装机和新能源装机等数据透露出了什么趋势?

王志轩:总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明显。

从投资方面来看,上半年,电力投资同比增长32.2%,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比达到88.6%,新增电源方面,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其中,新增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占新增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达到71%。

从电力结构看,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9亿千瓦,已占总装机的51.5%,电力供应结构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

2010年之前,我国煤电发电量占比长期保持在80%左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飞速增长,煤电占比已显著下降至六成左右。

邹骥:我国煤电在整个发电中的比例显著下降,说明我国的能源转型已经在路上,目标是坚定不移的。但我国化石能源的占比从当前的“为主”变成一个小的比例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在一个有序的时间框架内实现转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周期决定的。

第一个周期,就是现有的煤电装机平均机组年龄约14年,按照设计寿命,还剩16年,要把剩下的16年经营好,稳定运行好,完成服役期,这是保供的首要任务,要在经济上让这笔资产发挥出最大效益,减少浪费。

第二个周期,就是非化石能源的技术迭代周期,尤其是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限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技术本身,还包括能让其切实发挥作用的互补系统整体技术,比如储能技术等,在未来的20年中,要让这些技术和产业有长足的发展,从而使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技术的研发而大大下降。

第三个周期,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宏观景气的投资周期,也就是当前经济低迷时要用逆周期调节,这个时期的投融资成本理论上是相对周期性比较低的,要用好这一机会窗口。

主持人: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审议了三份碳中和以及能源相关的文件,这对能源系统意味着什么?对于深改委的三份指导意见,社会公众应如何搭建期待与共识?

邹骥:深改委出台这三份文件非常及时,也切中要害,是当前改革的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口。深改委的这些文件实际上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改革、通过生产关系的调节来保证生产力的发展得到支撑,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加速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引用。

其中两份文件与能源转型密切相关,一个是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这对于发展风、光等非化石能源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对于那些没有碳排放的非化石能源电力增长就没有“紧箍咒”了,也带来了价格上的比较优势,势必会促进结构改革,通过打通政策通道,给电力结构的变革注入新的动力。

另一个是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文件,我国电力市场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如何真正让市场经济来调配这些资源是一个核心和难点,比如电价的形成机制要如何突破?能够突破到什么程度?这些在新的历史时期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界定。

合理运用电力需求侧管理

主持人:面对用电负荷不断攀升,除了在供给侧方面做“加法”,提高供应能力外,调节电力需求侧同样重要。用电侧,比如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措施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志轩: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存在调节能力不足、保供压力大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有机整合源、网、荷、储各类调节资源,特别是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通过负荷转移、负荷调控、负荷中断等调节方式以及工艺优化、技术改进、管理提升等手段,为系统持续稳定运行提供支撑。5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了新修订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期通过制度规定的形式进一步挖掘需求侧调节潜力。

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合理引导电力消费,可以有效降低高峰电力需求,在缓解电力供需缺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需求侧资源已不止是一种电网应急资源,正逐步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广泛参与电网运行,实现供需双侧资源的协调优化。尤其在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时候,需求响应是很有用的一个手段。

但需求响应不是万能的,要理性看待虚拟电厂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角色与定位。因为虚拟电厂主要解决的是电力调节的问题,并不能增加电力总供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如果电力出现硬缺口时,虚拟电厂的削峰作用将显著弱化,必须建设可靠电源项目满足电力供需平衡。如去年迎峰度夏期间,持续干旱高温天气导致各地用电需求攀升,同时降水不足导致水电出力受限,多地面临紧张严峻的电力供应形势,四川等地电力缺口比较大,这是不能靠虚拟电厂来完全解决的。

对于需求响应,要做到能用尽用,但是还要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它发挥的作用,将其与储能和电源等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主持人:电力市场机制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的作用如何?

王志轩: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电力市场的基本规则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统一市场、协同运作”的电力市场基本架构,交易模式和交易品种日益丰富。形成了衔接省间、省内,覆盖全国范围、全时间周期、不同交易品种的市场体系。

各类市场机制在保供与转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省内市场定位于通过优化省内资源配置,保障电力电量供需平衡和安全供电秩序;省间市场在高峰期供需调节及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力供需紧张的情况下,省间交易对各省电力电量平衡的重要性明显提高,省间电力中长期、现货交易,有力促进了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保供。

关键词: 极端天气


[责任编辑:ruirui]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联系QQ(992 5835),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