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放缓的宏观背景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普遍面临需求萎缩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作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之一,华设集团(603018)近年来亦未能幸免于周期性调整的冲击。尽管公司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数字化、智慧交通等新兴领域,并对外释放出强烈的转型升级信号,但从其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数据来看,传统主业的持续承压已对整体业绩构成实质性拖累,而新兴业务虽增长亮眼,尚不足以弥补主业下滑带来的收入缺口。表面的转型光环之下,公司正面临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利润被大额减值侵蚀、费用结构失衡以及主业复苏乏力等多重挑战,其长期增长逻辑仍存显著不确定性。 2024年,华设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4.28亿元,较2023年同比下降17.28%;归母净利润为3.83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5.17%;扣非归母净利润3.78亿元,同比减少44.25%。这一业绩表现不仅远逊于行业景气高点时期,也显著低于市场此前预期。进入2025年,颓势仍未扭转。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4.95亿元,同比下降9.97%;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减少34.36%;扣非归母净利润0.93亿元,同比下滑37.75%。即便剔除一季度基数影响,上半年营收与利润的双降仍反映出公司基本面尚未出现实质性改善。销售毛利率从2023年的39.00%下滑至2024年的37.22%,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34.79%;销售净利率则由2023年的13.31%一路下探至2024年的8.64%,2025年上半年仅为6.85%,盈利能力的持续弱化令人担忧。 从业务结构分析,传统板块的全面萎缩是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2024年,公司勘察设计业务收入23.51亿元,同比下降25.85%;规划研究收入4.16亿元,同比下降14.18%;综合检测收入4.89亿元,同比下降5.17%;项目全过程管理及商业运营业务收入2.52亿元,同比下降20.56%。上述传统业务合计占公司总营收比重超过八成,其集体下行直接决定了公司整体营收的负增长格局。2025年上半年,该趋势仍在延续:勘察设计收入7.44亿元,同比减少9.58%;规划研究收入更是大幅下滑42.95%至1.30亿元。尽管江苏省2025年计划交通投资提升至2300亿元(2024年实际完成2230亿元),市场寄望于区域基建回暖带动公司主业企稳,但从目前数据看,政策托底效应尚未充分显现,传统业务的复苏仍显乏力。 在主业持续承压的同时,公司大力推动的数字化、低空经济等新兴业务成为财报中为数不多的亮点。2024年,数字及智慧业务实现收入4.21亿元,同比增长7.76%;低碳及环保业务收入4.31亿元,同比增长2.1%。2025年上半年,数字及智慧业务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22.17%;低碳及环保业务收入1.91亿元,同比增长3.96%;项目过程管理及商业运营业务收入0.94亿元,同比增长14.5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经济板块表现极为抢眼,2024年订单同比增长96%,公司已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40多个城市,并成立华设低空科技公司,推出“AISpace”空域规划软件及低空监控平台等产品。2025年上半年,公司数字化业务合同总额突破1.5亿元,同比增长12%,七大数字平台矩阵“紫坤”“紫图”等陆续发布,AI大模型DeepSeek-R1完成本地化部署,技术布局逐步完善。此外,新业务板块2024年合计收入达13.80亿元,占总营收比例提升至31.10%,较2023年上升5.54个百分点,结构优化趋势初现。 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兴业务的高增长仍处于“量级不足”的阶段。即便以最乐观的预测,2025年公司总营收预计在40亿至45亿元区间,新兴业务占比即便提升至35%-40%,其绝对规模仍难以对冲传统业务的下滑。更关键的是,新兴业务的盈利能力并未同步改善。2024年,数字智慧业务毛利率为40.7%,同比下降7.0个百分点;低碳环保业务毛利率28.4%,虽同比提升6.0个百分点,但仍显著低于传统勘察设计业务的40.9%。这表明公司在拓展新赛道过程中,可能面临初期投入大、项目利润率偏低的问题,尚未形成稳定且高质的盈利模式。 此外,公司利润端还受到大额减值损失的严重侵蚀。2024年,公司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合计达3.2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7.32%,同比增加0.32亿元。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归母净利润的85%,对利润的吞噬效应极为显著。减值损失的大幅上升,既反映出部分项目回款风险上升,也暗示公司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对项目质量与风险控制可能存在疏漏。尽管2024年末应收账款为38.48亿元,较年初减少5.05亿元,收现比提升至102.13%,显示回款能力有所增强,但高额的减值准备仍对公司资产质量和未来利润释放构成潜在威胁。 费用管控方面,公司亦面临压力。2024年期间费用率为19.27%,同比上升0.92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6.41%,同比大幅提高1.41个百分点,而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则有所下降。销售费用的刚性增长,可能与公司为开拓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新市场而加大营销投入有关。进入2025年上半年,期间费用率进一步攀升至22.89%,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均有所上升,反映出在收入下滑背景下,固定费用难以有效摊薄,成本压力凸显。尽管公司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理中台,实现2025年上半年运营费用同比下降13%,人均净营收同比增长12.8%,降本增效初见成效,但整体费用结构的优化仍需时间验证。 现金流方面,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3.07亿元,较2023年少流入1.92亿元,主业造血能力减弱。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3.71亿元,主要用于数字化平台建设及新业务布局,显示出公司对未来转型的坚定投入。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出2.5亿元,主要因上期可转债发行带来的高基数效应。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61.68%下降至59.42%,资本结构有所优化,但整体财务杠杆仍处于较高水平。 华设集团当前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公司在低空经济、数字化、AI融合等前沿领域的布局具备前瞻性,技术积累和订单增长也初步验证了转型的可行性。但其经营业绩的现实困境不容忽视:传统主业持续萎缩,盈利能力系统性下滑,利润被大额减值严重侵蚀,新兴业务虽增长迅速但体量尚小、盈利质量待考,费用压力在收入下滑背景下愈发突出。这些结构性问题构成了公司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 市场对公司的转型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多家机构维持“增持”评级,并给出2025年归母净利润4.2亿至4.5亿元的预测,对应市盈率约10-12倍。但这一估值水平更多是基于对未来低空经济政策红利释放和新业务放量的乐观预期,而非当前扎实的业绩支撑。若基建投资复苏不及预期,或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公司主业将继续承压,而新业务的盈利转化若不及预期,将导致业绩与估值的双重下修。 华设集团的转型故事虽具想象空间,但其落地的确定性与盈利的可持续性仍需更多数据验证。股民在关注其“创新型科技企业平台”愿景的同时,更应警惕传统业务深度调整带来的业绩波动风险,以及新兴业务在规模化扩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盈利稀释与管理挑战。短期而言,华设集团仍处于“旧引擎减速、新引擎未全速”的阵痛期,期待真正的业绩拐点。